点一簇燎原星火种一片桃李芬芳—记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邓新华教授

发布者:刘栋发布时间:2013-03-20浏览次数:300



邓新华教授近照

邓新华教授1984年来到我校任教,他在工大这块教学园地里辛勤耕耘了二十八载春秋。曾任我校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天津工业大学改性与功能纤维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作为一位老师,他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主要教授的课程有《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及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等。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研究的项目多方面被运用在我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和国防等事业上,主要科研项目包括《防水织物研制》、《弹性织物研制》、《多功能复合织物研制》、《超强吸水性功能纤维的研究》、《耐蒸煮复合包装油墨粘结料的研制》、《人造大理石的研制》、《荧光纤维的研制》、《防水功能织物研制》、《高弹防水复合织物》、《特种功能织物研制》等。

  年满56岁的邓新华教授坐在我们的对面,微笑着、轻松愉悦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以“严”立教当我们走进邓新华老师的实验室时,他正在为学生们耐心地讲解着,讲解完毕才注意到我们的到来。邓老师的桌子上摆满学生们的成绩单,由于我们采访邓老师时已是学期末,为了接受我们的采访,邓老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改完了试卷,我们进来时邓老师还在忙着与助手一起核对学生的成绩。

  在教学方面,邓老师是认真而执着的。常言所说的“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便是邓老师的真实写照。都说十年树人,而邓老师默默耕耘的28年里,不知孕育出多少桃李。而每一株果实都深受过邓老师精心的浇灌。邓老师是一位不严格的“严师”,他“严于己,宽于人”,以身教学,对自己的工作从不马虎;然而他对学生却是那么亲切宽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心疼着、爱护着他们,就连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从学生本身的情况出发。“等他们以后有了工作,就会明白,要想拥有真正的本领,现在的认真学习就是未来的奠基石。”这几句简单的语句,便是邓老师对自己学生最殷切的希望。

  他的学生在他严谨的科研精神引导下,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他这种认真而执着的精神像一条丝带,紧系着他与学生浓厚而温暖的师生情感。邓老师告诉我们,在28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只当过一届学生班主任,而在他的带领下,他们班是当时学校考上研究生最多的一个班。这样的教学成果虽然说不上卓越,但是也足以证明班级良好的学风所带来的成果,足以证明邓老师的付出与投入所结的硕果。以“宽”育人清华大学华成英教授曾说:“教师之所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在于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有精神、作风和思想方法,这些将让年轻学子得益长远、受用终生。”

  这句话也同样是对邓老师教书育人的很好诠释。他告诉我们,在担任学生班主任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做好教学本职工作,更要注重育人。邓老师说,他不仅关注学生现在的学习状况,更加注重对学生未来规划的培养。因此他在教育学生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没有耳提面命,没有深切鞭策,他认为科学应该创新,在教学的同时他也鼓励同学们放手去干,告诉他们要大胆实践。学习靠自己,能力靠培养,知识便是财富,而每个人更应该具备运用财富的能力。因此,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教育方法下,他培养出的学生虽然不是成绩最优秀的,但综合能力却是最强的。“天津工业大学从老校区搬到新校区,整个实验室的搬迁,机器的拆除包装,再到新校区的组装,全是我的3个学生完成的。”邓老师骄傲地告诉我们。

  邓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就希望他们以后可以做出东西来。”最朴实的话语,却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邓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我跟工大里的其他老师都一样的,只是认真做好了自己该干的事。”他强调自己没什么可报道的,殊不知他这种谦逊的精神就是我们所崇尚和学习的。

  科研报国无怨无悔邓新华教授告诉我们;“我的兴趣就是科研,我的理想就是报国。”他以自己的力量去回馈社会,用完善的科研成果回报祖国,这便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

  是科研本身赋予了邓新华教授严谨的态度,又或是邓新华教授严谨的态度让他取得累累硕果?笔者从采访中了解到,邓教授从事多年科研工作,成果被运用在航空航天事业;在学校的建设方面,他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为多家企业研发过产品,并使得这些企业在祖国的国防工业方面发光发热。他所遇到的社会责任的压力和科研瓶颈都不曾让他退缩或放弃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与他合作,因为大家都非常信任他,包括他的为人和科研实力。

  做科研是艰辛的,但是邓老师却从不抱怨。他把科研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当做自己最钟爱的事情来做。成绩的取得和他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研究人员有深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实践材料的支撑。为此,他便要经常跑到全国各地去收集材料。他说科研工作,没有什么具体的困难,却又处处充斥着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耗时耗精力,有时候又可能会没进展没突破,让人一筹莫展。面对困难,他却说:“做科研是很辛苦的,有时候一件事是要做一千遍的,但也很开心”。邓教授经常一大早进到实验室,晚上要忙到12点才回家。一整天的时间都不出实验室,他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都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

  邓新华教授在航空航天事业等很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而他却谦虚地告诉我们:“我做得很平常,就是干了自己该做的事。只是自己干了这么多年,经验丰富,在科研上走得路比别人要多而已。”当我们提出什么是他最大的成就时,他却回答我们;“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学校的实验室。”他淡淡地微笑着,真挚而简单地道来。他的成就值得我们敬重,而他淡泊的信仰更值得我们学习。

  他做的东西上了天,他却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微薄之力不足挂齿,他做的是一名科研人员应该做的,是一名教师应该履行的义务。在任职副院长时,他一如既往地敬业,院内大大小小他所负责的工作都亲力亲为。搬新校区时,从整体的学院规划,到仪器的摆放包装,以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都会认真地参与并做好。

  当我们询问邓教授立身于科研的原因,他只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我觉得自己的东西,能为国家做贡献,自己虽然很辛苦,但还是很高兴的。”平凡而简单的话语,透露出一心为国的赤子之心。他立身于科研,心系着祖国,他为祖国奉献无怨无悔,做科研只为了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采访完毕,邓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是邓老师的骄傲和心血,在实验室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夜以继日不畏辛劳,在实验灯光下辛苦工作的邓老师。当夜深人静,当街道的路灯在孤独地闪烁着,天地间一片阙静,而只有邓老师实验室的灯光还亮着,在那灯光下有一个身影还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作为一名教师,他坚守教师的义务,一丝不苟地做好教学任务,甚至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工作。作为一名研究人员,他更是不辞辛劳,把科研始终摆着第一位,沉迷其中。他甘为一位掌灯人,点亮星星之火;他甘为一位耕耘者,播下希望的种子,种一片桃李芬芳。

天津工业大学 校友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