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无止境一心科研为家国—记我校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副教授陈科

发布者:刘栋发布时间:2013-04-10浏览次数:352



陈科近照

陈科,男,副教授,1982年4月生,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现任我校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教师,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以及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他在蛋白质功能预测与识别、蛋白质功能位点与药物靶点识别以及药物副作用的预测等方面继续深入钻研,密切跟踪并始终位于该领域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最新撰写的论文发表在国际计算生物学界顶级期刊《Bioinformatics》上。在从教一年多的时间内,他搭建了“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计算”两个科研平台,并获得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陈科老师是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的新生力量,在采访中他始终理性地回答着我们的问题,在这个标签化的时代里始终坚定着自己的理念。他说:“人是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老师并不能以一句话就束缚了学生的未来。”他的理性思考正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理智看法。

  坚定目标 感激生活笔者在写下关于陈科老师的只言片语时,脑海中不断回转着他说的这几句话:“词语的描述也只是片面的自己,我就在这,我就是我,我就是你们看到的,不需要标签。”见到陈老师之前,我们对于他的定义是由认真、严谨、负责等词语组成的一位年轻教师,但在和陈老师的一席谈话中,突然发现,我们对于一个人的理解不能如此片面,我们匮乏的言辞无法完整地表达那个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陈科老师。

  陈科老师的人生似乎一直顺理成章,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高中时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取得二等奖而被保送至南开大学数学系,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随后保研,出国读博士,回国之后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教书,让人感觉一切都是那么顺风顺水。毕业生就业的迷惘与他无关,在压力与焦虑充斥着大学校园时,他按照自己的步伐一步一步笃实地前进着。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希望自己所做的科研能造福社会,他也坚定着这样的信念: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按照自己对未来的设想,向着目标努力靠近,成为一个梦想中自己想要做的人。

  在加拿大读博的生活充满了散漫的气息,太过安逸的生活总是会打磨掉年轻人追求极限、超越自己的勇气,于是喜欢挑战的陈科老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并把天津作为自己的事业起点。回国之后,陈科老师参加了多家高校的应聘,而工大人事处老师们及时回复信息、对应聘者有问必答的认真工作态度打动了他,面试时与学院副院长武继刚教授一番谈话,以及原本对工大就有着良好印象的他最终选择了工大作为自己事业的新起点。

  刚开始工作时,由于人事关系还未办完,没有工资和各项福利,但这样的困境并没有让陈老师却步。同时学院领导也十分关心他的工作和生活,在向学院党委书记王宁反映情况后,王宁书记与人事处多次协调,工资、福利等得到了妥善解决。陈老师说正是因为学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自己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上。他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学生,以严谨的态度钻索科研,积极地参与到学院的教学、科研、对外交流和指导研究生等日常工作中。领导的关怀与重视,平易近人的作风以及对学院新鲜血液注入的重视,让他决心在工大扎根。仅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他便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搭建了 “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计算”两个科研平台,并获得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为家为国 科研求索海外归来,教书育人,是他不悔的抉择;置身学术,探索科研,是他毕生的追求。他给自己更高的目标,是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他舍弃亲近小家的时间,是为了把自己的无私投入大家。

  陈科老师在解读“科研”意义时引用到了 research这个单词。“search”是探求、寻找的意思,在前面加上了“re”表示了科研是一个需要一次次探求真理、寻找答案的过程。而在一次次思索和失败中依旧坚持不懈追求才是科研的真谛。这正是陈科老师对待科研的态度,也是一个优秀科研人应具备的素质。

  当笔者问及陈老师的一些科研成果,想了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优秀的科研成果时,他向我们提到了“灵感”这个词。对于一个好的科研人员来讲,灵感是非常重要的。爱迪生曾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而在陈老师看来,无数汗水积累下的渊博知识和勤奋而后善于思考才是灵感的来源。他说:“科研时经常会遇到瓶颈,这是最需要灵感的时候。常常是很多知识储备着,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知识能以另一种方式用于实际。可也许很巧合的,那么一瞬间就联系起来了,这就是灵感。”虽然陈老师一带而过说到自己的科研成果,但轻松语气中掩藏着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劳。正是这般努力和坚持才换来他的那一份淡定和从容。

  陈科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对待科研认真和严谨的态度也令人钦佩。他说:“我们做科研的,要做就要做一流的科研,遇到难题就退而求其次,去做一些二流、三流的科研又有什么意义呢?”陈科老师在蛋白质功能预测与识别、蛋白质功能位点与药物靶点识别、药物副作用的预测等方面深入钻研,密切跟踪并始终位于该领域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已做出了一些优秀的科研成果。当问及此,他谦逊地说:“我对自己现在所做的科研并不满意,但是我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做出更好的科研,做出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研工作。”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科研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让这位年轻的学者在科研的道路上坚毅前行。

  “选定了科研这条路,便要坚定地坚持下去。做科研不是为了名利,要确立好目标,做出有质量的科研。”抱着这样的信念,陈老师才能成为深夜被门卫催促着离开办公室的那个身影。也许正是有这样的信念,陈老师才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成为学生心中喜爱的好老师,科研团队成员中的好伙伴,更是能感动工大的工大人。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陈老师一直强调着做科研的目的是做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的研究,带着功利心做科研是最忌讳的,如若一味追求论文的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这样的科研没有社会价值。正因为如此,陈老师并不满意于过去的成绩,对于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他希望自己能够在一个领域中有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处在顶尖的位置上,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良师益友 共同成长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他育人的根本;教学相长,倾心交流,是他对师者的理解。陈科老师从海外归来之后便一心投入工作,而他工作的重心就在于科研、教学和指导研究生。与学生充分的接触,使他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每当指导的学生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他总是针对个人情况而给予详细的讲解和倾心的劝导。提到他的学生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温暖的笑容。平时,他总是愿意和学生打成一片,也愿意用自己的私人时间利用微信、QQ等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无论是工作或者学习上的问题,他总是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对此,他的态度是:团队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没有界限的,和学生一起做科研的过程,也是我们彼此学习成长的过程,团队成员之间充分的交流可以碰撞出许多思维的火花。谦虚随和的态度,饱满热情的作风让他在与领导沟通之后成立了科研兴趣小组,每周团队成员之间彼此的科研交流让大家迅速地成长起来。

  对于学生的未来,他总会给予很多鼓励、建议和期许,希望他们可以积极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谈到未来的计划时,陈老师说“三年做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科研,五年成为自己所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带头人。”他深知,按照他对自己的要求,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但是他坚信,凭着自己的毅力和信念,这个目标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当我们问及他对“中国梦”的理解时,他从一个年轻学者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他的中国梦:“中国梦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更应该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梦想。我梦想着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有强大的自信,整个民族充满凝聚力,在整个国家面对大国的挑战时,不论是军事实力、经济水平还是科研成果,整个国家可以有睥睨天下、不畏强权的自信。”当我们介绍到我校党委书记张宏伟在近日的教代会上首次提出 “工大梦”时,我们好奇地问他,他心中的“工大梦”是什么。陈老师思考了许久,郑重地说道:“我的工大梦不是很明确,但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希望工大的学子都能成为有理想,有自信,有抱负,有担当的年轻人;从一名工大人的角度,我希望工大可以成为一所高水平的工业大学、有影响的高等学府,学术、学风上都可以与211学校媲美。”

  因为坚持,因为严谨,他有信心拿出一件让自己满意的科研;因为努力,因为认真,他始终朝着自己心中的方向进发。他的心中有个灯塔,即使大雾弥漫,他也会找到灯塔的方向继续前行。让我们期待这位年轻的学者,在科研的道路上早日达到自己的目标,也希望工大人的精神,在他身上传承和发扬光大。

天津工业大学 校友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