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一站到底一片赤诚献礼针织—记针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第三届天津市高校教学名师、我校纺织学部教授宋广礼

发布者:范晓芸发布时间:2013-11-01浏览次数:441


宋广礼教授正在指导学生

宋广礼,男,我校纺织学部教授,1982年毕业于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针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针织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针织与针织服装工艺技术、产品开发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8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主编国家和部委级规划教材3部,其他教材、著作和译著10余部。在中外文重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EI等收录1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科技成果奖励4项、优秀教学成果奖励3项、优秀图书和教材奖励5项、优秀论文奖励5项。曾获天津市优秀教师、第三届天津市教学名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之光”教师称号,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用他的铁肩担起教书育人的道义,他用他的双手谱写科教兴国的华章。三尺讲台,他用三十多年的光景来坚守;百年纺织,他以一片拳拳之心去追随。宋广礼教授,三十多年来,平静淡然地坚守在工大这片土地上,开垦着一份希望,用自己的朴实编织纺织人生的精彩。

   以工大为轴,画出人生轨迹

对宋教授而言,工大,是梦开始的地方,是事业的起点,是心灵的栖所。对工大这个他度过了青春韶华,又倾注毕生精力的地方,那份厚重的感情岂是只言片语能够道清?

  在1978年恢复高考时,毕业于柞蚕丝绸中专学校并已经在工厂工作五年的他,由于填报的志愿需要是对口专业,于是选择了报考纺织类高校。而在纺织类高校中,南有华纺,北有天纺,那时天津纺织工学院直属国家纺织部,家在东北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天津纺织工学院。从此,他的人生便和我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工大求学的那段日子,工大严谨、求实的校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在学校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朴素务实。拿当时的纺织学院来说吧,老师们踏踏实实教书,学生们亦是认认真真学习,正是这样朴实无华的氛围滋养着纺织专业的蓬勃发展,也正是这样安静祥和的学习环境让我在大学中真正收获了丰厚的专业知识和严谨务实的态度。”工大的四年学习时间对于宋教授来说是十分宝贵的,也正是这四年的学习经历奠定了他走向高等纺织教育的基石。

  工大不事张扬、朴实无华的氛围,造就了那些在工大挥洒青春、成就梦想的工大人,在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当时比较热门和发展机会更多的纺织企业与商业时,宋教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校当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当笔者问及原因时,他娓娓道来:“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的性格决定了我更适合留在学校教书。虽然之前在工厂干得也不错,但我觉得那种生活不适合我。”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做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了,宋教授选择了最适合他的,也是他最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

  工大在宋教授的一生中到底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宋教授把工大比作圆心,而他一直围绕那个圆心旋转,转出人生的光华,转出生命的风采,留下自己的轨迹。圆心给了宋教授人生的定位,宋教授途经的轨迹亦丰富了圆的内容。

   以针织为翼,续写纺织辉煌

一个行业的荣光背后必定有无数人的艰辛努力,大家赞叹其蓬勃发展,歌颂其灿烂传承,然而,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方可体会这荣光的来之不易,老前辈贡献毕生热血,承上启下的学者更是肩负起责任与压力不断前行。

  2012年是全国高等纺织教育一百周年,宋教授作为国家级精品课“针织学”课程的负责人对此感慨颇多:“世界工业革命从珍妮纺纱机开始,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纺织工业为我国的的四个现代化淘到了第一桶金,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宋教授还从纺织教育的角度讲述了百年纺织的内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一个国家、行业乃至企业的基础,我国的纺织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可用之才,百年是纺织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起点,行业和企业仍需要大批纺织人才,所以我国纺织高等教育依旧任重而道远。”宋教授在深入分析我国纺织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目前社会对于纺织人才的需求之后,对工大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工大学子能专于所学,学以致用,在今后能为国家纺织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对于针织,宋教授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心力。“针织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针织学”课程的负责人,他为了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认真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发展,开拓新思路,研究新方法,补充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成功总是在被汗水与智慧浇灌之后才开出惊艳的花朵,宋教授用他兢兢业业的付出赢得了这朵娇艳的花。

  宋教授带领的 “针织学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誉终是归于怀有赤诚之心的人,宋教授带领的针织教学团队,有刚入行的热情饱满、思维灵活的年轻教师,也有像宋教授这样情系针织、坚守学术高地的前辈,大家都坚守在针织教学的第一线。宋教授向笔者介绍到:“中老年教师以身作则,对教学一丝不苟;年轻教师重视教学研究,钻研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迅速在学生中得到认可,刘丽妍老师还在天津市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获奖;即使同时担任着行政领导职位的教师也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没有丝毫懈怠,对外交流学院院长姜亚明教授的双语课就很受学生欢迎。”一个优秀的团队是由其中每一位成员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造就的,这需要一份长久的坚持。

  从学子到老师,从追梦到圆梦,从青丝到白发,三十多年脚踏实地地钻研,三十多年默默无闻地耕耘,宋教授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诠释了何为传道授业解惑,并将继续坚守在工大、坚守在针织领域,为纺织创辉煌。

   以教育为业,托起明朝旭日

对于宋教授而言,选择了做教师不仅仅是选择一种职业,更是选择一份事业。宋教授如是解读教师:“教师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有一颗慈爱之心,奉献之心。吃进去大量的草,经过咀嚼、吸收、转化,挤出奶汁,去哺育那些饥渴的学子,乐此不疲。”

  在教书育人上,宋教授严谨而认真。他对他的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和执着,他在教育的路上走得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宋教授说:“培育学生要注重创新,可创新的基础却是脚踏实地。”

  作为一名教师,他满腔热忱地对待和帮助每一位学生,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学生,在授课时教育学生成长,于细微处关心学生生活。他强调课上讲授固然重要,可课下功夫才是关键。为了使复杂而又细微的机械动作能够更好地被学生理解,他自己动手研制了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他搜集了大量的织物样品,并制作成电子教案,供学生学习参考;为了使学生尽早接触实际,他积极为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联系实习地点,跟踪实习进度……特别是在实验室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好先进的实验设备,他既做教师,又做实验员,带头参与安装调试和学习使用这些设备,并且做到最先掌握,最先应用到教学当中去,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他就是这样一位认真严谨、细致温暖的老师,他用行动对“为人师表”这个词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教师这个职业无法让人拥有掌声与镁光灯下的喝彩,但是拥有的是学术成果背后的卷卷书香,是学子辉煌背后的倾囊相授,还有几番春秋、几霎风雨之后的桃李满园。当问到对学生的期许时,宋教授说:“我希望我的学生不要急功近利,而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定位,找到自己能做的、该做的、喜欢做的,以平和的心态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拥有丰富的生活。在趋同的大背景下求异,爱上自己的工作并将之变为自己奋斗的事业。”宋教授的谆谆教诲值得每一位学子深思回味。

  宋教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希望他们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对自己收获的定义是 “我教过的那些学生就是我的收获”,这些朴实的话语,恰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笔者不只是从宋教授的言辞之中了解到他对学生的关怀,更是亲眼目睹。采访结束后,天已略显夜色,萧瑟的秋风中依旧看见宋教授在为学生答疑解惑,此时,笔者心中阵阵暖流淌过。

  教师这份职业辛苦忙碌,宋教授却乐此不疲、甘之如饴。坚守一份事业三十余年,是毅力是信念,更是师心不改照万代的磅礴、仁爱依旧系学子的亲密。师者树人,是坚守的真谛。是工大精神培养了他朴实无华、潜心研学的气质,他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工大人铸就了工大的神韵,他们用热血与青春积淀了工大的厚重与辉煌。


天津工业大学 校友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