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研之路传承纺织之光—记“纺织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负责人、我校纺织学部党委书记王瑞教授

发布者:刘栋发布时间:2014-01-01浏览次数:385

王瑞,男,我校纺织学部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天津纺织工学院(我校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于1994年公派赴日留学,1998年于日本东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我校纺织学部党委书记,“纺织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负责人、“纺织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及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纺织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纺织学报》、《中国纤检》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通讯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权审核通讯评议专家。长期从事纺织新产品新技术、产业用纺织品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天津市、中石化及企业委托开发等项目30多项,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奖3项,获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210余篇(EI、SCI、ISTP收录60篇),出版著作5部,获授权专利10项,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获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次。曾被评为天津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十五立功先进个人,第七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天津市优秀教师等称号,获得香港桑麻基金会奖教金。

  有这样一个身影,在三尺讲台上孜孜不倦,培育明天的纺织栋梁;有这样一种精神,坚守在科研前线夜以继日,开拓创新;有这样一份信念,传承纺织教育的百年历史;有这样一个梦想,厚积薄发铸就我校纺织学科更加辉煌的明天。岁月变迁,历久弥新的是那份永不舍弃的纺织情,王瑞教授用青春的热情、生命的激情奋进在纺织学科教育事业的道路上,一路付出,一路花开。

   追梦激情不竭 传承初心不改

当梦想的种子在心灵的沃土中萌芽,当梦想的嫩芽沐浴着传承的阳光,传承是起点亦是一生所求。从一个懵懂的学子到高校的教师,从对专业一知半解的学生到如今的纺织学科带头人,这其中讲述着一个关于梦想与传承的故事。

  王瑞教授1979年考入我校,1983年毕业时选择了留校任教,当笔者问其原因时,他自豪地说道:“教师是个很神圣的职业,我热爱且尊重它。同时,我被学校老师们朴实教学、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深深吸引,因此最终选择了留校。我感谢每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是他们让我有了这个神圣的信仰———传承他们的精神给更多的人;感谢学校能给予我机会,能让我将自身所学传授于人,将优良传统传承下去,这将是我一辈子的荣光。”他的话语间无不流露出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与崇敬。

  在采访中,王瑞教授谈及最多的一个词就是 “传承”,这也是他一直以来最大的心愿。为了这个愿望,他始终坚守在科研与教学的前线,实现着传承的梦想。为了做大做强我校纺织学科,更好地发挥纺织学科的优势,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在心中规划着这份蓝图;为了提升纺织专业的科研水平以及影响力,多少个春夏秋冬,他带领团队成员不论严寒酷暑专心科研。

  作为我校“纺织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负责人,他见证了示范中心的诞生与成长。谈到示范中心的申报之路,他娓娓道来:“在申报过程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从开始有这个目标到详细规划,再到最后申报成功,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积累过程,目标的实现积聚了无数人的无悔付出。我们始终坚持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搭建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踏踏实实地在做,不急功近利,有了这日积月累不懈努力的积淀,示范中心的申报成功也就水到渠成了。”重重困难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前进的步伐,他用行动诠释着“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积月累的水到渠成”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从学子到老师,从教学到科研,从未停歇的脚步,只因为对纺织学科的那份热爱和对传承纺织之光的那份坚定。

  

奉献三尺讲台 倾情哺育人才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他曾经是学生,承庭受训,感师恩难忘;他如今是老师,言传身教,继师者良风。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教导学生,使学生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优良素质是他不懈的追求。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多年来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强调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将学生由一张“白纸”塑造成可用之材。他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学术知识,更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心得与学生们分享。对于教育,他感慨道:“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传承,当你看到你所培养的学生取得卓越的成就,当你看到他们为社会作出贡献,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作为老师最大的收获也是最大的希冀。”

  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对王瑞教授笔者体会最深刻的便是“虚怀若谷”这个词,他的言谈举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谦逊”的品格。他对于所取得的成就总是轻描淡写,他谦虚地表示:“这些并非我一人之功,而是许许多多的同事、学生与我共同努力的成果。”当谈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心得时,他的“菜坛子”理论让笔者耳目一新:“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大学就好比一个菜坛子,老师的培养方法就是泡菜的配方,而学生就是被泡的菜,想要泡一坛好菜,首先得有一个好的坛子,另外还得有好的菜,最后还得有好的配方。因此,要想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并且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必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学工作要充分发挥作用。大学就是要塑造和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社会适用人才,教师就是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当谈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时,王瑞教授说:“我觉得师生之间应该像朋友一样,相互配合,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更应该爱护学生。即使老师和学生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老师也应主动引导、沟通,用爱心和耐心去感染学生,从而解决问题。师生之间应默契配合,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他的话如此简单却让人倍感温暖,体现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最纯朴的爱。

  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朴实敬业、踏踏实实的师风感染了所有同事与学子,他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更是培养了一届又一届未来的栋梁。

   紧跟时代步伐 弘扬纺织之光

矢志不渝投身纺织,百年传统绽放新颜。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纺织行业已逐步进入智能化阶段,由传统行业走上现代纺织之路。在这条路上,王瑞教授流下了奋斗的汗水,也留下了前进的印记。

  作为纺织学科的带头人,他对纺织行业的发展形势有着深刻的认识,纺织学科的发展必然紧跟纺织行业发展的步伐。他以把纺织学科做大做强为目标,加大改革,鼓励创新。展望我校纺织学科的发展前景,他认真而又严谨地谈到:“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我校纺织办学历经百年历史积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成果颇丰。但目前,纺织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我校在发挥硬件优势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软件’建设,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加强在高端、标志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的力度,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确立发展方向,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建立完善的机制体制,从而培育出高水平成果和人才。”他客观真实地思考我校纺织学科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对策,体现了一个纺织人对纺织学科最真挚的感情。

  谈 及纺织学科的改革方向,王瑞教授强 调 :“现代纺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 ‘纺纱’与‘织布’,而是集材料、能源、信息于一体,融汇了纤维、产品、管理、贸易、艺术及计算机等多方面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基于此,我们的纺织学科在发挥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更要以纺织为依托,通过与相关学科的深化交叉与结合来进一步提升纺织学科与教学的水平。一方面需引进交叉学科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相关学院合作,促进相关学科科研与教学的进步,相互融合、共同提升,在教学与科研中逐步体现现代纺织智能化的内涵。”从王瑞教授的话语中笔者感受到了他对纺织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的自信与激情,也看到他灼灼目光下满满的憧憬与期盼。

  王瑞教授的坚守,是为了理想与传承,也是为了把握机遇,实现反哺。他希望我校学子能继承学校优良传统,不断创新,主动探索,充分利用好学校资源锻炼实践能力,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为社会及自身的发展集聚力量。

  一切的付出只因为对纺织专业的钟爱,一切的坚守都源于对这份事业的忠诚。在教学上,他孜孜不倦;在科研上,他探赜索隐;在工作上,他兢兢业业。他心怀信念,传承信仰,用朴实和坚持在纺织这片天空中编织出最美的彩虹。

  从内蒙古草原到渤海之滨,从对纺织的懵懂到为纺织传承、坚守,他守望的是一份虔诚的执着,他带着这份执着继续行走在纺织学科向前迈进的道路和纺织发展之路上。

天津工业大学 校友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