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携梦前行 笃行实践真知破浪—记我校纺织工程专业86级校友、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张如全

发布者:魏展发布时间:2014-04-30浏览次数:575

张如全教授近照

张如全,男,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我校纺织工程专业86级校友。1986年于天津纺织工学院(我校前身,以下简称天纺)纺织工程专业学习,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毕业之后成为武汉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系教师。1995年远赴日本金泽大学进修学习,1999年毕业于日本金泽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三菱、松下公司从事研究工作。2008年回国至今,任武汉纺织大学教师、硕士生导师、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系主任。近3年,发表论文25篇,其中EI收录8篇,SCI收录2篇,获国家专利授权6项,申请中7项。主持教育部留学启动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项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承担企业委托横向项目多项。主编“十二五”部委级教材1部,主持省级教研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获奖2项,现任教育部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分委会委员,湖北省留学人员联合会理事会理事。

  他,曾在天纺的芙蓉树下,勤奋,勤学,孜孜不倦;他,曾在异国的校园中,苦学,苦练,用心求学;他,在实验室里驰骋梦想,脚踏实地。张如全,他是求实求是的天纺学生,他是追逐梦想的留学生,他是热爱讲台的老师,他是坚守科研开拓创新的教授。他辗转过许多城市,最终在家乡守住自己的科研天地;他扮演过许多角色,最终选择了自己最热爱的职业———老师。人生辗转,初心不改,生活起伏,坚守不变。

   心系工大,真情绵绵

母校,总是内心深处一份无法忘却的美丽。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让他从迷茫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谈起求学岁月,最让他难忘的就是在天纺读研究生的那段生活,是在天纺的三年让他找到目标,开启梦想。他在周围的同学们选择步入职场,争做一名工程师时毅然决然地来到天纺进一步深造。他说:“我觉得我更适合做研究,要是再一次选择,我依然会走上研究这条道路,而且一定会走上这条道路。”坚定的信仰从他踏入天纺的第一天就陪着他度过了无数艰难的日子,回忆那段奋斗的时光,有正当青春的执着梦想,有离开之后充满感恩的双眸。

  匆匆三年,天纺却在张教授的人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在实验室里不断探索创新、求得真知,与同学畅谈人生理想、交流学习,跟着老师研发项目收获颇丰。他说:“天纺给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在天纺我从一个无知的少年走向了明确的未来,让我对学术、对科研,甚至是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至今我还记得毕业时老师对我说的一番话,当时体会不深,现在想来感慨良多。他让我迅速站稳脚跟,独当一面。我一直在努力做到老师当年的要求。”他谨记老师的毕业赠言,在科研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张教授已离开天纺多年,但他一直关注着工大的发展,非常了解工大的前沿科技、发展的项目和工大学生前进的脚步。一谈起母校的纺织,他立即带着自豪表示赞扬。谈到现今纺织专业的发展和前景,他认为纺织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今天,纺织已进入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学生们一定要在大学里用心学习,珍惜时光,把握自己。

  虽 然走过很多地方,但无论走到哪里,走得多远,他始终牵挂着那个承载自己最美青春的地方。心系工大,真情绵绵。

   为人师表,真心切切

从选择站上三尺讲台那刻起,他就从没想过离开。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坚守。

  立志成为一名教师,是他从一开始就坚定的目标。张教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一步一个脚印,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他成为了武汉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系的教师。他深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他只身前往日本求学,在金泽大学开始了他的攻读博士学位生涯。谈起日本的学习生活,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的学生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大多有着清楚的认知,对自己也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中日教育模式的不同为他以后实施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他在日本一边充实着自己的知识宝库,一边学习日本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将其运用到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博士毕业之后,出色的专业技能以及广泛的知识面让他被日本的三菱公司、松下电器公司以较高的工资待遇录用并成为主管,但是工作不久,游子情怀日渐浓郁,对国家的深深的眷念和对家里老人的惦念,让他决定回国。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家在武汉,我一定要回到家乡。如果让我一生留在异国他乡,再优渥的待遇也无法让我安逸。”他又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武汉,回到那片让他在无数的他乡生活的夜里牵挂的故土。

  带着求学的经历和对教育的重新认知,开始了他平凡而简单的教师生活。今年已经是张教授从事教师职业的第16个年头。做事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这不光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作为老师交给学生的第一句话。张教授,用他走过的路指导学生前进的方向,用行动给予学生最真诚的关怀。三尺讲堂上,他指导学生纺纱、织布、染整,每每讲到激昂之处都会发散思维联系实际,课堂之外,他强调学生一定要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强调坚守专业之外还要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纺织专业是一个极其要求实践能力的学科,对国内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授课更多的是一个知识素质养成的过程,就业时企业往往都更青睐实践能力强的应聘者,所以实践也是大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留学的经历给了他作为老师的启发,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积极参与老师的项目开发和研究。他说:“培养情商往往比提升智商更加重要,在大学的实践活动中要结交更多的朋友,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你结识的各种各样的朋友,不论在什么时候,他们都会成为你工作和学习中的宝贵资源,他们能够给予你最真实、最可贵的帮助。”

  当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思潮涌起,张教授鼓励他的学生创业,但也明确表示创业并非适合于所有学生。相比之下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能力,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好习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张教授也给予了学生最大的支持,带着他们一起做项目,一起在实验室开拓新思维,将企业的难题放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讨论触发新想法。对于如今的考研热,张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你决定考研之前你应该明确你为什么考研,你想从考研中得到什么,考研之后想做什么,当你能顺利解答这几个问题,你就可以全身心加入到考研的行列中。

  教师是张教授热爱的职业,教育亦是他用心经营的事业,谆谆教诲是对学生真真切切的关怀。昔时,他以教育事业为目标;当下,他以对学生负责为己任。他坚守着这份最初的梦想,为人师表,真心切切。

  坚守科研,真知灼灼

开启教师生涯之后,张教授仍然丝毫没有落下对专业的追求。多年的专业学习,让他对纺织积累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除了专修纺织方面的知识以外,他还认真学习了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机械等有关的内容,正是他特有的这种好学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近三年的科学研究中,他共获得6项专利项目。从2011年前至今,他共撰写25篇论文,其中EI收录8篇,SCI收录 2篇。他始终坚信,做好科研最重要的是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创新的精神。

  谈到让他印象最深的一次科研经历,张教授自豪地跟我们分享了他十个月的发明专利项目———一种感知电子织物。一个灵感的突显让他收获了一次刻骨铭心的惊喜,仅仅十个月的时间,他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从申请到授权,是少有的一年内便完成专利授权项目,也是当时国内外都没有涉及的课题。当得知授权成功的时候,他又激动又惊喜。张教授拥有这么多优秀的科研成果,他表示这其中离不开团队的力量。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抱成团,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绝不是单枪匹马就可以完成,往往要基于一个团队的力量。他说:“不论是专利的申请还是科研的成功,每一个项目的诞生都少不了一个自始至终支撑我的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不同的人,不同方面思想的碰撞。能力的交叉,团队的合作和集体精神是我能够一路走来最重要的力量。”

  从学生到教师,从硕士到博士,从国内到国外,他时时把握着自己的命运之线。学生时期,他主修纺织专业,却对计算机有着强烈的需求,在课业之余自学了复杂的计算机知识;工作期间,他将出国学习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在工作之余,一篇篇的翻阅资料,一字字的检查对照,一遍遍的更正修改,从繁杂万变的科学规律里找出突破点、创新点,从每一次的经验中汲取精华,从每一个问题里寻求真知,从每一秒的实践中检验真理。

  无论是青春张扬的年华里,还是成年后深沉的底蕴下,张教授总是给自己明确的定位,执着的朝目标努力,坚持。坚守在科研舞台发光发热,真知的灼灼光芒照耀他未来之路。

  坚守初心,他一直前行;携带梦想,他未曾懈怠;笃行实践,他乘风破浪;真知在前,他永不止步。

天津工业大学 校友工作办公室